
“我会紧紧跟随吴老师的步伐,学习他对待书法教育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7月11日,在湖北理工学院“2025年兰亭种子循环工程暑期集训班”结业仪式上,黄石市磁湖小学数学教师周芸动情说道。这场专门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开设的书法“回炉班”,像一块磁石,吸引了该校30名不同年代的毕业生,回到母校重温育人初心。
集训班的发起人吴永斌,今年50岁,是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的一名书法教师。深耕书法教育32年来,他主持的黄石市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覆盖黄石市城区80%学校,参与指导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累计培训教师1600余人次;他带的学生社团培养出全国一等奖得主,还把出租车司机教成了书法家。在他的世界里,书法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能扎根校园、深入街巷的“活态文化”。

吴永斌老师
他开创书法“回炉班”,学员均为一线教师
今年暑假,29岁的小学语文老师黄可欣带着“被学生嘲笑板书丑”的窘迫,走进吴永斌的“回炉提升”课堂。“三年前我刚站上讲台时,因为板书不好看被学生‘笑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暗下决心练好板书,于是抽空上网课、临摹字帖来提升自我。
吴永斌的书法“回炉”培训为期4天,涵盖20课时理论教学、20课时实训操作及1次校友经验分享会,帮助学员系统掌握临帖方法、板书技巧等实用内容;后续还通过线上答疑、导师下沉教研等形式提供长效支持。30名学员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9岁,均为一线教师。
“吴老师的书法课帮我在理论和技法上更上层楼,回去后我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写好汉字。”黄可欣说,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她不仅赢得了学生的认可,更真切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意——教师唯有以自身为标尺,才能更有力地引领学生前行。

湖北理工学院毕业生回母校参加兰亭种子循环工程暑期集训班练书法
“毕业36多年,还能和老同学们再次走进吴老师的课堂,重温教书育人的初心,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我万分珍惜。”47岁的周芸是吴永斌首届学生,“吴老师不仅把热爱书法、宣传书法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他身正为范的品格、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更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榜样。”周芸说。
为参加吴永斌的暑期“回炉”集训,山东济南一家书法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刘志强暂停手头工作,跨越1000多公里赶回母校。在刘志强看来,这趟“回炉”之行非常值得。“重回吴老师课堂我们既提升了专业能力,又能像种子般将影响辐射各地,让书法的价值与育人意义在传承中升华。”

吴老师和当年一样手把手带着毕业生练书法
在文化自信与传统传承愈发受重视的当下,为了让书法教育薪火相传,吴永斌与学校教师团队构建了“兰亭种子循环工程”,为中小学教师赋能书法教学能力,推动书法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该工程分为“在校培养+跟踪服务+回炉提升”三阶段模式,配套“技法训练+教学实践+科研提升”课程体系。随着首期“回炉提升班”的结业,“兰亭种子循环工程”正式形成闭环。
吴永斌说,他正计划着以一年一期的频率,把暑期“回炉提升”集训班延续下去。他盼着一批批“种子”教师,带着对书法的敬畏回到各自岗位,将“字如其人”的育人理念传递给更多学生。
他主持的书法项目,覆盖黄石城区八成学校
“写一手好字,是师范生的基本功。”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学副院长刘燕评价,吴永斌老师以书法为媒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升个人修养。“书写时,无论是对细节的打磨、大局观的培养,还是革新意识的塑造,学生在他的书法课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能,更会成为引导下一代成长的宝贵财富。”她说。

吴永斌给学生示范书法
在高校课堂上,吴永斌注重“三阶培养体系”:基础层强化三笔字基本功,提高层主攻创作思维,竞赛层冲刺专业展览。这种培养模式让他指导的师范生三笔字达标率长期高居90%以上,更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23届毕业生吕轶在校期间曾获全省师范生三笔字比赛一等奖,毕业后考编入职大冶市尹家湖小学。工作后吕轶代表学校接连获得黄石市中小学教师粉笔字比赛一等奖、湖北省汉字书写大赛小学教师组粉笔字一等奖,她说:“作为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我通过书法专长代表学校赢得荣誉,也获得了学校对我的认可。”
据悉,吴永斌通过“导师制+工作坊”培养模式,已累计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0余人次,培养40余名在校大学生加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5名学生跨专业考取书法学硕士研究生。
“书法教育不能只在高校闭环,要让墨香飘进每所中小学。”多年来,吴永斌将这句话,化作了“高校—中小学—社会”的三级书法教育体系。

吴永斌指导有色中学学生硬笔书法
2012年起,他主持的黄石市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覆盖当地城区80%的学校,下陆区实现100%覆盖,累计培训1600余人次,直接推动3所学校获评“湖北省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助力下陆区成为“湖北省书法教育示范区”,形成可复制的书法教育推广模式。
在白马山小学,吴永斌的6场粉笔字培训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副校长曹君芳说:“他通过线上点评,线下授课的方式,不仅教‘横平竖直’,更教‘如何把书法融入课堂,陶冶情操’。” 如今,该校的学生“每日一刻”练字活动已成为特色,教师每月开展教师书法课程专题教研和写字优质课评比活动,获得各级各类书画比赛奖励逾300人次。
他两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用最潮方式宣传书法
这位75后教师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父亲用毛笔写下的童谣、小学老师漂亮的板书。多年来,他不断拜访名师,精进书法水平,提高创作理念。如今吴永斌已是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四十余次入展全国大展,两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三摘湖北书法“黄鹤奖”。
但在吴永斌看来,比个人奖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成长。2023届毕业生袁云济至今记得,自己曾因握笔发抖被吴永斌单独辅导,“他说‘心定了,笔自然稳’。” 如今袁云济在广场路小学教语文,她把这句话传给了学生。她带的班级,作业工整获各科老师认可。这也印证了吴永斌倡导的“书法育人”的核心——一笔一画地打磨,本质是培养专注力、审美力和学习品格。
在有色中学,吴永斌开展了持续一年的“硬笔书法进校园”工程,每两周一次的钢笔课,帮助学生书写意识、书写习惯、书写技巧步步提升。该校书法老师韩晓玲说:“经过三年的跟踪观察,这批经过硬笔训练的学生书写面貌焕然一新,超过70%的学生因卷面改善在考试中受益。”

吴永斌在成人书法研修班指导学员书法
为让书法融入大众、扎根社会,吴永斌开办了成人书法研修班。2016年,42岁的出租车司机张隆强带着20年自学书法,却不得其法的困惑,走进吴永斌的书法班,系统学习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他白天见缝插针练字,夜晚继续穿梭街巷载客。此后,书法成了张隆强的精神寄托,每天都要静心练上一小时,这个习惯也带动了家庭氛围,孩子跟着他一起耐心练字。在吴老师系统指导和自身坚持下,张隆强的书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作品接连入选湖北省首届青年书法巡展、首届篆书展、首届隶书展等。
11年来,吴永斌的成人书法研修班已培养1200余名社会书法爱好者,26人次入展中国书协展览,300人次入选省展,成为荆楚书法界的“人才孵化器”。担任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后,他更是跑遍宜昌、襄阳、荆州等12个市州开展辅导,推动湖北书法在全国有突破。

2010年,吴永斌给湖北理工学院学生讲评书法作业
为让书法更“接地气”,50岁的他学起AI技术和视频剪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500多个教学视频,用最新潮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宣传书法。“吴老师做的事看似寻常,实则意义非凡,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教研室主任教师谢志斌表示,汉字作为汉语表达的符号载体,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书法文化的传播过程,本质上就是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我不过是帮大家搭了座桥。”吴永斌说,这座桥,一头连着千年笔墨传统,一头连着万千师生、百姓的书桌。32年来,吴永斌用一支笔、一颗心,让“兰亭种子”在校园扎根、在街巷结果,正如他最爱的那句:“笔墨传薪,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通讯员 汪洪艳 李长征/实习生 李亚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