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杨亮教授和湖南理工学院谢文武副教授应邀来电气学院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5-12 审核人:王定兴 编辑:向文容 浏览次数:

本网消息 5月8日,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亮教授与湖南理工学院谢文武副教授应邀来我校,在电气学院K2-202会议室分别作题为《面向6G的下一代先进网络架构及技术》和《面向泛在智能的语义通信能力体系与演进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电气学院院长章磊教授主持,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杨亮教授围绕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RIS)的非正交多址天空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展开深入讲解。他指出,在偏远地区或灾后应急通信场景下,传统基站可能因电力中断或基础设施损毁而失效,而RIS辅助的天空地一体化通信网络能够动态优化无线信号传输路径,大幅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谢文武副教授聚焦语义通信这一前沿方向,系统阐述了其在6G及未来通信中的关键作用。他介绍语义通信作为重构传统通信范式的关键技术,正在成为6G及泛在智能网络架构的重要支撑方向。相较于传统比特传输范式,语义通信关注信息的意义与目标任务,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显著提升通信效率、资源利用率与系统智能水平。为充分发挥其潜力,亟需系统性地理解和刻画其核心能力,包括泛化性、安全性、实用性与兼容性等多维特性。讲座围绕语义通信的能力体系构建与演进机制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其在未来智能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理论支撑与发展路径。

会后,杨亮教授和谢文武副教授与参会人员就智能表面辅助(RIS)的非正交多址天空地一体化网络架构、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学院的科研团队建设进行了交流和指导。此次讲座参会的师生反响热烈,为后续电气学院科研团队开展后续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章磊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报告内容紧扣国家6G战略布局,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工程实践价值,为学院在智能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讯员:王俊 刘笑平 刘一鸣)

【专家简介】

杨亮,博士,湖南大学3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77年生,湖南邵阳人。2006 年在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7-2009.7 在香港城市大学做博士后,2011.10-2012.12 在德州农工大学卡塔尔分校做博士后。 2018.11起工作于湖南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如智能反射面、物理层安全、隐蔽通信、协作分集、无人机通信、移动边缘计算等,目前发表IEEE 期刊类论文120余篇,连续5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双榜),2023、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一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担任或曾担任多个国内外著名期刊编委,如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通信学报、物联网学报等,中国通信学会第八、九届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2等奖获得者(独立完成人),第八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谢文武,博士,湖南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导,中共党员。本硕博均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至2017年,就职于展讯通信、中兴通讯和联发科技等高科技公司,从事通信系统算法研究与实现及管理工作。2017年起工作于湖南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通信算法研究及实现、无线通信和大数据挖掘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在IEEE TWC、IEEE TC、IEEE TVT、IEEE WCL、IEEE CL、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重要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篇ESI热点论文,1篇Best Reading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省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次。担任岳阳市企业特派员、中国通信学会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岳阳市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产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通信学会理事等社会兼职。